另一个老兵看样子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可又有些胆怯的样子,杨怀仁问道,“你是有什么话要说吧?不要拘束,说来听听。”
那老兵憨憨地笑着,忽然开口问道,“大帅,您说我们什么时候能打仗啊?”
这个问题还真问得杨怀仁有点不知所措,刚才大家还在唠家常,忽然扯到打仗的事情上,这话题的跨度也太大了些。
杨怀仁还真不好答复这个问题,战斗也从来不是说想打就打的,要么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要么是经过一个长期的打算和筹备的过程,终极才成行的。
所以一个士兵问出这样的问题来,杨怀仁作为大帅,也实在是没法给出一个确实的答案。
不过一名普通的士兵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倒是让杨怀仁感到很欣慰。
在以前,禁军的士卒提出什么时候打仗的问题,简直是不可能的,禁军固然是天子亲军,京畿卫率,假如产生大规模的战斗,禁军自然也是首当其冲。
但实际上大宋的禁军这几十年来真正参与的战斗少之又少,之前也提起过,除了几年前征伐西夏的战斗,禁军差未几已经十几年没有参与大型的战斗了。
把这次征伐西夏的战斗算上,实际也没怎么打仗,战斗前期两军更多的是对峙,然后便忽然发展到了后期,西夏内部大乱,导致夏军无心恋战,一溃千里。
当时参与了这次战斗的禁军将士,固然数目上不少,但真正亲身参与到激烈的战斗中往的将士,就不算多了。
而且当时的战功均匀分配的每一个将士头上,实在也没有多少,而且那一批禁军将士大多已经不再军中了,现在这一批人,大都是后来补充进禁军的士卒。
按照以前对禁军的印象,杨怀仁认为禁军里从将校到普通的士卒,实在都不愿意产生战斗。
由于禁军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当官的油水也足够多,所以他们更愿意占这个位子得到利益,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往打仗。
可如今的形势变得有点不同了,将士们当然也盼看没有战斗,活在和平年代是一件好事,可从他们的职业性和利益的角度来讲,没有战斗,也就没有更多的利益,军人就显得没什么地位。
而禁军的将士们必定也见识到武德军参与战斗之后,普通的士卒由于战功而得到了极大的利益,所以以前最好不打仗的观念也渐渐变了,他们也盼看能通过战斗争取战功,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也许这么说不太好,但杨怀仁确实感到将士们假如都有这样的动机,对大宋以及禁军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将士们的心态从避战到求战,这是一个质的变更,也许说是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才逐渐转变了观念有些不好听,但事实就是如此的。
王庆在旁边显得有点为难,他自然明确一场战斗不是说说那么轻易的事情,战斗就要逝众人,而且可能会逝世很多人,就义很多的将士,尽不是大家仅仅看到的获胜后的光荣那么肤浅的。
见杨怀仁没有立即答复,担心杨怀仁怪罪,忙佯作训斥了那个提问的小兵道,“你胡说些什么?打仗的事情,岂是你一个小小的士兵能妄加议论的?
何况打仗关系到全部国家,也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决定的。”
提问的小兵为难地低下了头,杨怀仁笑道,“王副将,你也不用那么紧张,咱们都是军人,问这种为题呢,也不算是什么罪过。
只不过有一点你说的很好,打仗从来不是说说就行的,战斗也从来都是残暴和冷淡的,而且不仅仅是咱们当兵的要冒着失往生命的危险,连咱们的国家和百姓,也要承担极大的奉献和就义。”
众人都低下了头,认为杨怀仁的答复,应当是表现最少最近不会打仗了。
杨怀仁也不想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接着说道,“战斗这种事,也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说了算的,应对战斗从来都不应当是紧急的行动。
就比如我们平时努力练习,实在就是时刻筹备着应对突发的战斗,只有将士们平时把练习做的好了,真到产生战斗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座的将士们对杨怀仁说的这个时刻筹备着的话倒是很认可,似乎让他们渐渐感到,他们平时那么严苛的练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杨怀仁又说,“咱们大宋呢,实在未来确定还会有仗要打,而且就在不久的将来,还很可能是一场大战。
但是呢,筹备这么一场大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士们是不是要通过练习练就好自身的战斗本事?
还有,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要打仗光有善战的将士们也不行,像粮草和辎重等等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是不是也要提前做好万全的筹备?
这些都是一场战斗里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说你问我什么时候有仗打,我作为大帅也很难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确实的答案。
不过我倒是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提前做好了筹备总是没错的,到时候就算本帅要领兵出征,也必定要挑选最有勇气最有战斗力的将士们出征是不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