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头上还有个枢密院参知政事的名头,惋惜他本着掌兵的武将无特别缘由不上朝的原则,还是没有参与到朝堂的政事之中。
这么做,并不是他没有资格,而是他自觉给那些朝堂上的相公们做出了宏大的让步,是一种示好。
他们之前就担心杨怀仁这样不文不武的人进进朝堂和他们掠夺权利,到现在杨怀仁如此地位,就更担心了。
像章惇就喊了很多次狼来了,杨怀仁也一直没有让他的预言变成现实,可所有人都知道,杨怀仁是有能力进进朝堂参与朝政的,直到现在还没有,是由于他还不想罢了。
眼下的局面给了章惇的言论很好的论据,杨怀仁的养子可是当今的太子殿下,杨怀仁想进进朝堂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何况他确实有个相当于宰相的官职。
就算他忽然身穿紫袍佩着金鱼袋子来上朝了,也是谁都不能禁止的事情。
可一切都和以前一样,杨怀仁并没有涌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向所有朝臣表明了态度,他不会参政,最少现在不会。
惋惜的是,杨怀仁的让步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文臣的信任,也或许是章惇的话太有恐吓力了,大家还是感到杨怀仁现在不参政,只不过是由于事情赵佖造反的事情刚过往,他还不好立即站出来罢了。
将来,特别是当太子成为新君之后,杨怀仁必定会从幕后站到前台,成为影响朝政的一股重要气力。
章惇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这种想法十分笃定,他认为,权利对于每一个人的吸引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杨怀仁却在想,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假如只是让他提出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想法来,他还能做到。
可假如像其他相公们那样拿出成系统的治国理念来,他就不行了,说白了,他自己知道自己不是那一块料。
让他带兵,实在已经很为难他了,不论武艺还是军略,他都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统帅,只不过他懂得往用懂得这些东西的人,让这些人帮他出策划策罢了。
加上一些小聪慧和小运气,才有了他今天在军事上的成绩。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杨怀仁非常认可的准则,让他当个厨子,他必定是当今天下最好的之一,让他做生意,他也敢说他在大宋的商人里算是排的上号的。
但假如是其他的事情,那就够呛了。
外头人怎么想他怎么说他,他实在也不介意,有时候他甚至有种恶趣味,让别人忌惮他一下也好,有了压力,人才会更卖力的干活不是吗?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他也会利用这一点,来把章惇拉下马来,大壮还太小,想做个强势的天子似乎还需要时间来磨砺。
假如让章惇这样强势的人留在朝堂上,那全部朝堂必定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在他激进的改革政策下把大宋带上一条不回之路。
这是杨怀仁尽不能批准的,自己做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不可能让一直老鼠坏了自己的一锅好汤。
只不过眼下还不到时候,杨怀仁也只能先静观其变。
人闲下来了,可感到上的闲,却不能成为杨怀仁真正的闲情。
禁军正在整理,让所有人像龙武卫和虎贲卫这样的部队看齐,似乎短期内也不太现实,不过这件事已经不能拖了。
既然杨怀仁身为左卫大将军,做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上风的。
一些军中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杨怀仁也想趁着赵煦还在世,让他看到禁军的一些变更。
人生在世,不管在什么样的地位,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代,确定是都有某个阶段的期盼的。
赵煦到了现在的阶段,期盼的东西也未几,重要的自然是儿子能顺利熟悉朝堂,将来能顺利的继续他的皇位。
另一点,便是盼看看到杨怀仁这些年真的练就了一支铁军了。
那一天龙武卫的将士们崩溃了赵佖的谋反,赵煦实在已经感受到这支部队在杨怀仁的带领下产生了什么样的变更。
所以他也期盼着全部禁军都能想龙武卫和虎贲卫一样,能成为一支壮大的部队。
赵煦心里最明确不过北边的局面,耶律跋窝台对大宋的大好山河觊觎已久,固然他现在由于国内的反抗权势叫苦不迭。
但假如大宋这边传来天子驾崩的消息,赵煦信任耶律跋窝台这样的人,必定不会错过这样的大好机会。
趁着新君年幼,朝政不稳的大好机会,他必定会对刁难大宋,到时候就尽不是进步岁币这么简略的事情了,请求割地都不算事最强硬的做法。
如今大宋的局面还算不错,重新买通了西域的商道,给朝廷和百姓都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利益。
耶律跋窝台固然也在大宋驯服西夏的战斗里分得了一杯羹,不过耶律跋窝台早已经明确,错过了当时那个大好机会,大宋得到了是肉,他只能随着喝一点汤。
对于自尊心又强,人又自大的耶律跋窝台来说,这就是心头的一根尖刺了。
他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