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电影制片厂,看名字,是制作电影的,归属算是文化系统,天然就高大上,如果不了解内情的话,一定会觉得这里福利好、身份高,是那种顶好的单位。
可知道内情的,就有点一言难尽了。
以北影厂为例,59年建成的时候,厂区面积就有5.5万平方米,可以年产24部普通银幕和宽银幕影片。
厂区里面有环境优美的外景地,包括小山、人工湖、河流和一些半永久性的布景,比如南方的村镇、北方的四合院等。
除了这些外景,还特意建有三座摄影棚、一座录音剪接车间、一个布景修配车间和一座技术综合楼。
摄影棚里面有良好的隔音设备,棚内的布景和灯光操纵都有机械装置,还有完善的通风设备和冷气暖气设备。
这座位于京城安定门外小关的厂区,从筹建到设计、施工,老苏前后曾派遣了具多。
“那时候的江影厂设备是对照北影厂看齐的。”
武厂长指着柜子里的一堆摄影机,对着陈凡说道,“这种摄影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影拍摄机器,发明人是著名电影摄影师、电影机械技术专家郑崇兰。
他先是在47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自研自产的维纳氏35毫米电影摄影机,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用维纳氏机器拍摄的。然后他在58年又发明了上海牌1101型中型电影摄影机,就是这一种。
那时候他已经是国营上海电影机械厂的副厂长,主管技术工作。
不过很可惜,他体型太大、太过明显,74年刮大风的时候没躲过去,被吹倒的树枝砸中,当时人就没了,要不然继续搞研发,现在咱们未必需要去进口国外的摄影机。”
陈凡沉默两秒,没接这个话题,而是看了看柜子里的机器,问道,“这些都不能用?”
武厂长叹了口气,“当年买的10台机器,几乎都没怎么用过,只拍了几部舞台戏剧,就开始刮大风,当时就被吹倒、全都被砸烂了。后来还是我们厂的技术员把机器捡回来全部拆掉,用零件东拼西凑,勉强拼了两台。
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这二十年来几乎没怎么拍过一部正经电影,当然,也与缺少拍摄资金有关。
咱们这个省城啊,毕竟比不上有钱的长影厂,他们东北多有钱啊,是吧,全国的重工业一大半都在东北,要资金多简单。当然也比不上京城和上海。
江南省除了物产丰盛、不愁吃喝,在经济方面,放在全国顶了天也就是中等水平,能够把这个厂子维持住,不像隔壁扶栏的电影厂给关掉,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说着指了指另外一个铁皮柜,“现在厂里最宝贝的两台摄影机,平时就锁在柜子里,这个柜子有两把锁,我和康书记一人一把,两个人一起才能打开柜子。”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康书记也是在大风天着了凉,尤其是当年为了保护这些器材,被大风掀了十几个跟头,全身的骨头都断了十几根,如今常年在家养病。
本来他今天也是要过来的,但是被我劝住了,他那个身体,实在是不方便。”
陈凡点点头,“嗯嗯,理解。”
随即转身看向姜甜甜,“帮我记一下,待会儿带点礼物,去看望一下康书记。”
姜甜甜立刻点头,掏出小小的记事本记录下来。
武厂长以及他身后的几名干部,都忍不住低下头。
把当前名气最大的青年作家当秘书用,也就陈凡敢了吧?
关于现在姜甜甜正在复制他当年(去年?)声名鹊起这件事,陈凡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不就是发了一首诗、一部长篇,一部短篇么,产量还没他那时候随便哪个月的高,所以实在是生不出什么感触。
姜甜甜和姜丽丽也不关心外面的事,以至于对姜甜甜咖位提升这件事,家里三个人都一无所知。
但是在文学界,已经有人喊出“陈凡不出、谁与争锋”的口号,将这个文坛新人推上年轻一代第二人的位置。
若是陈凡知道,便清楚这个地位太高了,以姜甜甜现在的功底和成绩,排名青年作家前十肯定没问题,但若说第二,那就是有些吹捧。
不过即便他知道了也不会当回事,现在不够,不代表以后不够,有自己在后面撑着,姜甜甜早晚有名符其实的那天。
陈凡瞟了一眼众人,虽然对他们怪异的眼神感觉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
打了个手势,便出了设备室,继续参观江影厂。
刚才他已经看过外面的外景基地,这时候继续视察摄影棚、剪辑车间、录音车间等等场地和设施。
最后逛了一圈,陈凡不出所料的保持失望。
这些年来,江影厂得到的经费有限,除了每年都会采购的胶片和冲洗药剂,其他方面几乎没什么进步。
就连原来冲洗胶片的车间,也被指定为省城所有照相馆的洗印基地。
这个也是上级单位的一片好意,如果没有这个车间,江影厂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