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
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载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此时的终南山正值深秋,细雨已经下了半个月。>
山中寒气升腾,雾气蒙蒙;白雾笼罩下的终南山,望之犹如仙境一般。>
终南山绵延数百里,山中奇景圣地,山谷幽涧数不胜数。>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隐士高人,道家真修,隐居其中。>
山中道观数不胜数,历史悠久者足有上千年。>
不过终南山最为知名的还是南宋年间王重阳建立的全真教。>
不过往事如烟,无论是在武林还是道教中都享有盛名的全真教早已化为一片废墟。>
全真教兴盛于终南山,可不代表这终南山只有全真一家。>
像通道观、仙游观、金台观、丹阳观、太一观、开元观、太元观等等,道观林立,香火极盛。>
不过这些道观,距离官道并不远,出入也极为方便。>
而在终南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处,有一座小山谷,谷中矗立一座道观。>
大山深处多虎豹。>
即便是道家高人,或者武林中人,也很少在大山深处潜修。>
即使远离红尘,出山也不过三五日脚程。>
像谷中道观这般,在深山中建立道观的,那是绝无仅有的。>
谷中的这间道观极小,总体也只有三件房舍。>
若非正中那间,稍显高大的房屋,供奉着三清道祖和道家先贤,很难认出这是一间道观,大多数人看到这间道观的第一眼,只会当做山间采药人的落脚之地。>
道观整体显得破败不已,门头上也无匾额,只在三间房舍周边,用树枝围了一圈篱笆,用来防护罢了。>
深秋季节,山中阴雨绵绵,天黑的也早。>
这观中并无烟火,映在群山中,显得极为的静寂。>
透过黄昏的余光,影影绰绰中,只见最中间的那座房舍正中,停放一口棺木。>
那棺木倒也讲究,所用皆是山中名贵木材,只是做工稍显粗糙。>
棺木之前盘踞着一团黑影。>
荒山、阴雨、破观、棺木、以及棺木之前的黑影,再加上山中不时传来的野兽嘶吼,鸨鸦啼叫。>
整个道观在黑暗中显得越发的恐怖诡异。>
不知过了多久。>
棺木前的那团黑影,竟然开始慢慢蠕动。>
不多时,一道火光乍现。>
随着烛火被点燃,整个道观仿佛从地域,重新回到了人间。>
烛火摇曳不定,烛光映照下,那团黑影赫然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道童。>
小道童脸色苍白,身形消瘦,一身道袍沾满泥污。>
不知为何,这小道童双目怔怔,犹如失魂一般。>
深山古观,烛光错落,阴晴不定。再加上房间内的棺木和供奉的形状各异的雕像(道家先贤,雕像时间太久,有确失。)>
此时此景,不要说一个十一二岁的小道童,就是一位盛年壮汉,也会胆颤心惊,吓出个好歹来。>
点燃烛火后,好大一会,小道童似乎回过神来,又重新坐在棺材前的蒲团上,似乎并无恐惧之感。>
良久。>
蒲团上小道童朝棺木拜了三拜。>
“既承因果,吾便为玄阳了!”>
叩首之后,小道童玄阳,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拿起烛台,忍着腹中饥火,来到右边的房间。>
右边的这间房间,房中灶台、炊具俱全,俨然是道观的厨房。>
原来,小道童玄阳,已经在正殿的棺木前,昏迷了整整三日,滴水未进,又加上最近心神大伤,这般折腾已是伤了元气。>
若是再迟些时日苏醒,玄阳说不定就真的饿死了。>
检查完房中食材后,玄阳长出一口气。>
房中米面虽然剩余不多,但也足够他一月之用。>
最关键的是,他现在饿了三日,早已手脚发软,浑身无力,此时又逢黑夜,若是米面皆无,那可就难熬了。>
淘米洗菜,玄阳整整煮了小半锅菜肉粥。>
狼吞虎咽的吃了四海碗,这才心满意足的擦擦嘴。>
收拾好厨房,玄阳来到正殿,在棺木前燃起三炷香,这才像走向左侧的卧室。>
躺在床上,玄阳身体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