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 > 军史小说 > 寒门帝师 > 第一卷 第180章 求受此苦不可得

第一卷 第180章 求受此苦不可得(1/3)

上一章寒门帝师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我看书在线收听!
徐鹤摇了摇头,陈华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那福建的情况套用两淮的情况。

但老郑头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这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呀!”

“咳咳!”徐鹤轻咳两声道:“这点我来解释一下!”

“淮北之海水,黑洋河之海水,本性极咸,与卤汁无异,在距离海边稍远的高处,不受地下潮湿的影响更容易成卤!所以,要挑水走很远去卤池!故而两淮盐场围畦灌水,晒水成卤,是名生盐!”

“而陈大人家乡的福建漳泉等府,海水稍淡故而对晒卤基本没什么影响,最终选择在海边晒卤!”

说白了,为什么天下食盐,三分之二出自两淮?

一是海水本来咸度就高,而且还提运到高处卤池晾晒卤汁,所以出盐既多,品质又好!

老郑头和陈华听完后一脸诧异地看向徐鹤。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基本只读四书五经,杂书都不读的,对事世了解的更是可怜。

像徐鹤这样对盐场情况了解如此之深的人不能说多,只能说没有。

就算是盐司官员来了,大多都是一脸懵逼。

大家对制盐的理解,都是靠口耳相传,祖宗留下来的经验。

谁能知道东海海水的含盐量和闽省海水的含盐量竟然不同?

“公子这是第一次来盐场?”老郑头还是有些怀疑。

徐鹤当然是第一次来盐场,他对盐场运作的了解出自徐光启给崇祯皇帝上的奏疏,名叫《钦奉明旨条划屯田疏》,这道奏疏中明确写出了徐鹤刚刚所言。

陈华这时道:“徐公子,你既然对煎盐之法如此了解,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改进一下呢?灶丁们太苦了!”

老郑头闻言,也是一脸期待地看向他。

徐鹤点了点头,其实徐光启在奏疏中已经点名煎盐法的问题,煎盐法浪费柴薪无数,原本作为熬盐柴薪的大片芦苇荡,都可以尽垦为田,这样既降低了盐价,又能杜绝私盐。

那么具体是什么办法呢?

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晒盐。

晒盐法其实两淮已经开始使用了。

比如用芦苇直接淋上卤汁暴晒后,盐就会在芦苇杆上结晶,到时候轻轻一抖,芦苇杆上的盐的晶体就会自然掉落。

但这毕竟还是消耗芦苇,只能作为煎盐法的一种补充。

“改进制盐法,我倒还真有三种办法!”徐鹤点了点头道。

陈华、老郑头大喜过望,陈华激动道:“说来听听!”

徐鹤道:“两淮卤池建在高处更易成卤这点很好,只是取海水需要人力往返,效率太低,不如建一潮汐水车,涨潮时,将海水引入海边沟渠,然后在海边建个人力提水车,将海水引入高处!”

水车和提水车在江南一带早有人用,虽然不算普及,但陈华和老郑头显然都是听说过的,他们听完后连连点头。

尤其是老郑头,一边拍大腿,一边懊恼道:“我们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么轻省的办法!”

徐鹤心里偷笑,其实就算他们知道了又能如何?反正都是给人打工,而且工资又不高,就算有聪明的灶丁想到此节也不会多嘴,多引海水也就意味着要多多熬煎,赚的钱再多也是被盐霸盘剥走,谁高兴多这事儿?

所以解放思想也是提高生产力,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老郑头看了陈华和徐鹤有关纲运法的改革,将来灶丁制盐有赚头,他们当然乐意改进生产方式咯!

“第二,改熬煎为暴晒,改煎盐为晒盐!”

陈华眼睛一亮:“说说看!”

“先用不易渗水的三合土砌晒盐池和卤水井,井上加盖,池上设棚,就日而御雨,日出则将卤水投入盐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寒门帝师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