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袁绍这日正与众商议讨伐曹操之事,忽报刘备遣孙乾前来,不知何事。>
袁绍令入。>
孙乾进见,说明来意,并呈上郑玄书信。>
袁绍叫孙乾暂行退下,住驿馆暂歇。>
待孙乾去后,袁绍看了郑玄书信自思:玄德助公孙瓒,又灭我从弟袁术,今恐曹操征讨,本不当助。奈何郑玄乃当代圣贤,名望天下,自己推崇备至,表为尚书,虽未就任,天下知之。正好正欲讨伐曹操,今见郑玄亲自修书,郑尚书之命难违,又不能不救。便将郑玄书信传示众人观看。>
田丰认为,连年征战,百姓疲惫,仓廪无积,不可再兴大军。宜先向天子表奏剿灭公孙瓒大捷,如不通,则表奏曹操阻隔王路,然后屯兵黎阳(今安徽黄山黎阳),三年之中,大事可定。>
审配则认为,以袁绍之神武,仗河北之强盛,又有德高望重郑玄大师亲笔书信,兴兵讨伐曹操算是出师有名,易如反掌,不必拖延时日。>
沮授说:“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严禁,屯田储粮,士卒精炼,与公孙瓒坐守困窘不同。今放弃献捷良策,却兴无名之师,实不可取。”>
郭图马上反驳说:“非也!兴兵讨伐曹操,怎能说出师无名?但愿能从郑尚书之命,联合刘备,共举大义,上顺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
四人争论不定,袁绍踌躇不决。>
许攸、荀谌忽然进见:“闻郑尚书有书来,何不早决?”>
袁绍说:“正在商议。”>
二人好像商量好似地,齐声应答:“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名正言顺,胜负可见,不可犹豫。”>
袁绍说:“二人多有见识,所言正合我意。”于是决定起兵南征。>
遂叫人去驿馆知会孙乾,叫孙乾先回,约刘备准备接应。>
孙乾去后,袁绍即分拨人马: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起马军十五万、步兵十五万,共精兵三十万,克日向黎阳进发。>
郭图又进言说:“当年以明公为盟主讨伐汉贼董卓,传檄州郡,天下响应。今明公举大义讨伐汉贼曹操,也当列数曹操罪恶,驰檄各地,声罪致讨,号令四方,彰显声势。”>
袁绍依言,素知陈琳才名昭著,辟为书记,遂令作檄。>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射阳)人。>
汉灵帝时,为国舅、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诛杀宦官。>
陈琳竭力反对,极力劝阻。>
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社会动荡不安,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何进也在乱中被杀。>
何进死后,陈琳避难冀州,依附袁绍,受到厚待。>
陈琳才气横溢,与孔融、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齐名,被称“建安七子”。>
孔融出生年份最高,陈琳次之。>
陈琳目睹外戚宦官争权相残,董卓祸乱,历经窘迫避难生活,同情在繁重徭役下百姓的痛苦生活,多在作品中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之情。>
其代表诗篇《饮马长城窟行》,用乐府旧题,以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史实为背景,通过筑城役卒夫妻对话,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陈琳这首诗篇,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感人,被世人推崇:>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陈琳名篇《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袁绍看了喜不自胜,引以为豪,对其更加信任,用为记室。>
这次征讨曹操,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即令陈琳作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