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 > 军史小说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69章 工业之光(第二更,求收藏,求推荐)

第69章 工业之光(第二更,求收藏,求推荐)(1/2)

有声小说,我看书在线收听!
机器易得,工人难训。

尽管刚到南华的时候,伊丽莎白采购的物资中,就有十几部用来修造农具的通用机床,而且随行的两名技术员也培训起了工人,而且朱先海也特意挑出了一百多人学习操作机床,但眼下他们也仅仅只是学徒而已。

当然了,也就是这批学徒工生产出了。南华第一批掷弹筒,第一批手榴弹。

但是现在让他们操作机器,生产机器,还是有点儿太早了。

“没事,让他们一边练习一边生产!”

有些事情着急不来,朱先海甚至还特意拿出了一份图纸。

“咱们现在先生产这个。”

“这是?”

威廉·汉森疑惑道。

“犁铧?它怎么有两个犁铧?”

“这是双轮双铧犁,以后,咱们这边就用这个开垦土地。”

朱先海说道。

“这种双铧犁与和旧式犁头的形状和结构完全不同。它是一种铁制的框架,中间横着一根杠杆,两边各镶一个轮子。铁架子的后下方安装着两个犁铧,正好和前面的一对轮子形成了三角支撑。犁具的前头有牵引挂钩,后面有操纵扶手或称提把,再加上一个控制耕土深度的档位……”

双轮双铧犁,是另一个世界新华夏推广的第一种“先进农具”,只不过它的推广却以失败告终,这种引进自苏俄的双铧犁,虽然工作效率高,但是因为它的整体全是铁架结构,所以它的重量远远超过了两张传统犁具,也就增加了所需的动力。因为用的牲畜数量多,加上犁具本身的长度,占的面积比传统犁具大得多。因此,耕完的土地撂的地边地角也就格外大。总而言之,不轻便、不灵活、效率不高、优越性不大,这也就决定了它到后来必然被看成一块鸡肋的结果。但究其原因,还是“水土不服”,需要的牲畜数量多,是因为华夏缺少农用重挽马,本土马或者牛的挽力小,至于转弯的地边地角大,是因为地块小,转弯次数多。

但这些在南华都不是事——南华这边什么不多,就是地多。至于农用的重挽马,有阿根廷在,会缺马吗?

他们不卖,让马普切人抢就是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朱先海选择它的原因,之所以选择双轮双铧犁,无它——易上手,它的结构简单,制造公差大到几毫米,它既有铸造件,也有机加件,如此大的制造公差,堪称学徒工的“练手神器”啊,关键是公差大怎么了,不影响使用啊!二十世纪五零年代,不知多少地县级农机厂,就是通过制造它提高工人技术水平,进而敲开了地方工业化的大门。而现在朱先海的计划就是通过制造它来培养技术工人,先让工人练练手再说。

有时候,工业发展就是如此,如果翻阅地方志的话,可以注意到许多工厂是从修配厂开始,通过一点点的技术积累,最终成长为大型工业企业。

慢慢来吧!

看似不起眼的工业之光孕育工业化的希望。

而对于身处工厂里工人来说,他们当然不知道这间看似不大的工厂意味着什么,对于吴六这样的普通工人来说,他所看到的只是……每个月六块大洋的工钱。

这可是包吃包住后的每个月六块大洋。

而且往后要是成了熟练工,还能挣更多……

“八级工,一个月能拿二十块大洋。”

又一次,吴六盘算起了厂子里开出来的工人工资单,怎么算都比种地更划算,那些开荒种地的“农场工人”,每个月也就是4个比索,也就是四个大洋而已。

其实,在制定华工工资待遇时,朱先海是在参考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薪水平上,又借鉴了后世“八级工资制”,当然了,这种工资制度并不是大锅饭,而是遵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按劳分配原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