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想到的是,当他点完天下诸侯,竟没有一人能入得了曹秀的眼。>
他可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啊!>
若是曹操如此,刘备或许还不会如此震撼,可一一驳他的不是曹操,是曹秀!>
他忽的意识到,难道说此间宴会一如昨晚之宴?主角乃是曹秀?>
一思及此,刘备恍然大悟。>
这是曹操在有意栽培曹秀啊!>
这是在为日后曹秀这个御史大夫,培养根基啊!>
曹秀刚刚升任御史大夫,无论是在汉廷当中的声望,还是在司空府的人望,只因他八岁的年纪,比之曹丕便有所不及。>
汉廷当中的文武老臣只怕还不会相信一个八岁的孩童。>
比较起来,若是要在曹秀和曹丕当中选一个来相信,他们只怕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相信曹丕。>
所以曹操必须要为曹秀培养声望,昨晚的宴席如是,今日的宴席也是如此。>
今日之谈若传入民间,曹秀这些话将会引起多大的风波浪潮?会为他赢得多少生前之名?简直难以计数。>
刘备想明白了这一点,顿时也就知道了曹操今日的目的。>
于是他面带疑难不解之色看向曹秀,恳切问道:“敢问少公子,这世间,谁可称之为英雄?”>
曹操要栽培曹秀,那也得看曹秀到底有没有这个本事。>
俗话说得好,孺子可教,朽木难雕。>
曹秀到底是孺子,还是朽木,那得看他自己的本事。>
刚才众多诸侯在你眼中无一是处,那你倒是说说,这天下谁是英雄?>
而此时的曹秀,也已明白曹操的用意。>
其实,刚才他回答完刘备最后一问的时候,他就明白了。>
而他明白的,要比刘备更多。>
今日之宴,乃是一个局。>
一个关于他和刘备的的局。>
曹操煮酒论英雄,真正论的并非英雄,而是人心。>
时至袁绍起兵南望,袁术在淮南军民皆反,曹操腹背受敌,正是左右为难之际。>
刘备身为汉室皇叔,身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地位尊崇,如今更是汉廷钦封的左将军。>
再加之他向来以“仁义”待天下,自十八路诸侯伐董以来便深得百姓信任,尽得天下人心。>
曹操面临如今之局,若能得刘备相助,以他“仁义”之名号召天下破解袁绍与袁术两边夹击之急,那对他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刘备手持双股剑,一把名为仁之剑,一把名为义之剑,剑锋三尺所向,天下谁人不从?只要他站在曹操这边,曹操何愁大事不成?>
这也是曹操如此礼遇刘备的原因。>
他要收服刘备,让刘备为他所用。>
而今日之局,便是曹操收服刘备之局。>
只不过曹操并未亲自“动手”,而是将收服刘备的这个任务,交给了曹秀。>
曹秀想到此处,心中豁然开朗。>
听得刘备所问,当即微微一笑,起身朝着曹操一礼,这才接着道:“天下纷争,诸侯并起,人人都自称英雄。”>
“然英雄者,须有包揽宇宙万机之胸怀,俯瞰世间万象之壮志,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纵横捭阖,阔马扬刀,如此方能称之为英雄。”>
他的话音落下,饶是曹操听了也不由心神一颤,惊觉眼前之子,又非昨日之子。>
短短数日,曹秀的心志竟又有如此精进!>
实叫人欢喜啊!>
不亏是我曹操之孙,不亏是我曹氏之子!>
得孙如此,夫复何求!>
而那刘备更是震惊不已,一张原本满面红光的脸上无端涌上一股冷白,眼神之中悄然浮现出恐惧之色,却又转瞬即逝。>
他的心里只不停的暗道一句话:此子绝非寻常!>
曹操有如此后人,汉室危矣!>
一时间,他竟不知该如何接曹秀的话,直到曹秀问他:“刘皇叔以为,秀所言可否?”>
刘备闻声而醒,忙道:“少公子如此高的评价,天下谁人可当得起这英雄二字?”>
此言一出,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皆将目光凝挂在了曹秀的身上。>
刘备想知道的乃是曹秀如此年纪到底怀有什么样的壮志。>
而曹操想知道的乃是在曹秀的眼中,这天下谁人可获得他如此之高的评价。>
要知道,刚才曹秀将天下诸侯贬得一文不值,那谁人能入得了他的眼呢?>
“天下可称英雄者,唯祖父,与刘皇叔尔。”>
曹秀面带微笑,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