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曹秀言道长大之后要为曹操牵马执蹬,身先士卒,平定天下。>
曹操有所怀疑,曹秀言道大可一试。>
可问题就在这儿,怎么试?>
曹秀狂喜片刻后,按捺住心中激动,仍旧垂言道,“祖父有所不知,孩儿最近遍读古籍史册,又通研了天下各势,确有一些想法......”>
史上曹秀一岁能言,三岁能读,六岁便博览群书,乃是实打实的神童。>
而现如今的曹秀只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博古通今四个字来形容那是最恰当不过了。>
只是曹操虽素来知道曹秀机敏,可他不知道曹秀居然对天下大势也有所衡量。>
六岁孩童,心智尚未长全,却居然对天下有所看法,这谁能相信?>
便是曹操再喜爱这个孙儿,心中也还是有所存疑的。>
于是他半信半疑的看着曹秀道,“秀儿啊,祖父知你聪颖,但越是聪颖的人,越是要懂得谦卑,明白吗?”>
他的意思是,要曹秀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登高易叠重,古来如是。>
再者在他眼里,曹秀刚刚死了父亲,正是悲伤之际,哪有什么衡量天下大势的心情?这些话,莫不是他说出来好叫自己开心的?>
所以曹操对于曹秀的话,大半是不信的。>
这一点,曹秀也知道。>
他本也没想让曹操一下子就相信,毕竟任何事都需要循循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特别是在这种事上。>
自己深藏丘壑不假,可这种事既不能继续潜藏,但也不能一下子就全部显露出来,不然曹丕那厮肯定忍不下去。>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很重要。>
掌握其中的分寸,更重要。>
毕竟活着,才是此时此刻他心中唯一的目标。>
于是他看着曹操,一脸纯真的道,“祖父可以考较一下孙儿。”>
这好比一个孩子向你说自己有多有多厉害,你不信,让他展示一下。>
这种事显然只是为了图一乐,即便曹秀没展示好,曹操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而曹秀若是展示好了,那日后曹秀的前途,可就光明无比了。>
曹操本来也有此意,听到曹秀这么一说,更是觉得有趣,正要出题考较,可谁知荀彧忽的进来奏报。>
“丞相,夏侯将军回来了。”>
他说的夏侯将军不是夏侯渊,而是夏侯惇。>
夏侯惇此次跟随曹操一起讨伐张绣,大败之后,夏侯惇率领青州军逃入乡下,躲了好一阵这才找到机会返回许都。>
夏侯惇乃是曹操的爱将,乃是曹操举兵时最早的几个将领之一。>
此次被张绣冲散之后,曹操曾多次派人寻找,担忧至极。>
此时听闻他回来了,曹操一时大喜,正要起身离去,却又觉得不妥,当即转头看着床上的曹秀道,“秀儿与我一起吧。”>
说着,牵起了曹秀的小手,祖孙二人一起来到了司空府中,曹操与众文武议事的大厅。>
坐定之后,曹秀的小眼睛在厅上微微一转悠,便对在场众人有了初步了解。>
左边起,武将之首乃是于禁,典韦战死,曹家武将中最厉害的便当属于禁了。>
其后乃是曹仁,他是曹操的从弟,地位比其他将领稍高一筹。>
接着便是夏侯渊,夏侯惇。>
而右边,文臣之首,当属荀彧。>
他是司空府老人,又是当朝侍中,更被曹操奉上上宾,身份地位可见一斑。>
其后则是他的子侄,荀攸。>
此人能言善辩,机敏过人,曹操的一众谋士之中仅次于郭嘉。>
而此时的郭嘉,尚未在曹氏集团中展现才能,故此列于荀彧之后。>
接着便是程昱,陈群等人。>
望着这一屋子的文武能人,饶是曹秀也忍不住热血激昂,想要征战四方,一统天下,更何况曹操?>
“司空,袁绍的信。”>
这时,夏侯惇拿出了一卷竹简,递给曹操。>
这是他在返回许都的路上,袁绍派人送来的。>
夏侯惇当然没看过,也不知道信上内容。>
可这时的曹秀却是暗道一声“好戏开始”,对接下来的事格外期待。>
只见曹操打开竹简,刚看了几片,脸色顿时变了。>
在场的文武皆是诧然,唯有郭嘉与荀彧保持着镇定。>
而再过片刻,曹操忽的大怒,直接将手中竹简狠狠扔在了地上。>
“袁绍小儿,欺吾太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