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呢?可以理解为i-i的加强版,但与i-i几十米的通信距离不同,i站点的覆盖可达3公里,可以像移动通信的基站一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笔)痴(中&am;文bchi.me
那它与传统的3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它构建在网络环境上,这就进入到ntel、的领域了。ntel与摩托罗拉向i项目注资9亿美元开了张,美国某运营商再注30亿美元,ntel宣称i芯片比传统3芯片便宜10倍。这是美国依托强大的计算机产业对欧洲电信企业的一次逆袭。
其次,i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大带宽是其先天的优势,但移动性是先天的弱势,因为手机从一个i站点向另一个i站点移动时,信号切换是个大问题,所以说它的技术可以总结为“宽带通信移动化”,即在宽带通信的基础上解决移动问题。
而传统的、2000、-的先天优势是移动性好,基站之间的过区切换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带宽窄是个先天弱势,所以其技术路线可以总结为“移动通信宽带化”,即在移动通信的基础上解决带宽问题。
美国想凭借i颠覆欧洲引领世界,但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没有频率,因为全球统一频率划分是由国际电信联盟负责的,而且必须申请成基础性的国际电信标准后才能得到全球频率。笔)痴(中&am;文bchi.me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美国面前,必须把i挤进3国际电信标准,否则一切免谈。
国际电信联盟曾公告全世界,3标准提交的最终时间是1998年6月30日,而这时已经是2007年了,大门已经关闭了9年,但美国就是任性,愣是再次打开了国际电信联盟的大门,召开了专题会议,把i接纳为第四个3国际电信标准,并如愿地分配到了全球频率。
不得不感慨美国就是牛逼,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没这种任性的能力。
这样,i横空问世,对外宣称是3。5技术,有ntel、等巨头的力挺,有国际电信联盟的全套手续,简直就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2007年左右i的研究论文呈爆发之势,谁还研究啊,更不用提了,研究i才是王道,i改变世界的节奏华丽丽地开始了。
i的搅局,令欧洲和中国非常不爽,爱力信跟中国说:“你千万甭支持i,只要你抵制它,我们就支持你的。”
中国说:“我忒么有病啊,咋会支持i呢,无非是出点研究资金,让大学老师们研究着玩,劳资才不会搞i产业呢,咱可说好了,你得支持。”
这对话当然是演绎发挥的,但就是这么个意思。当初为了挤进3标准,中国跟美国合作抗欧洲,现在中国变脸了,成了跟欧洲合作抗美国。
加拿大是一贯跟着美国跑的,其北电(加拿大一家电信企业)闻风而动,将传统3业务出售给阿尔卡特,孤注一掷地全面转向i。除中国大陆之外的亚洲成了i的试验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部署了i。
湾湾更是一马当先,重重地押宝i,争先恐后地争i牌照。湾湾的全球一动、威迈思电信、远传电信、大众电信、大同电信、威达超舜电讯等六家都抢到了i牌照,准备着大干一场。
美国抖起来了,他当然知道中国跟欧洲站在一起了,但并不在意,还放出狂话:“-没有前途,唯一的出路就是向i靠拢。”
为什么-能向i靠拢呢?因为两者都使用了(时分双工)机制。
说到这里,必须要澄清一个道理了。内地网友普遍认为坏而好,这是个典型的误解。从技术角度而言,更节省宝贵的频带,还能利用零散的频谱,技术上比更先进,只是中国的产业能力不强,没把玩好,而美国人在i中把玩好了。
欧洲和中国的抵制在继续,2009年诺基亚的销售负责人曾公开批评i,把ntel高管惹恼了,然后运营商作和事佬说合,或明或暗的斗争在进行着。
峰回路转,变化万千,欧洲电信大佬都不出力,i的通信基础设备供不上去,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差。澳大利亚最早部署i的运营商老总在国际会议上痛骂i,说室内覆盖在区区400米就不行了,时延高达1000毫秒,而他在去年的会议上还曾对i赞不绝口呢,国际风向变了。
2010年,i标准的最大支柱ntel撑不住了,宣布解散i部门。这可是一记夺命的闷棍,i兵败如山倒了,当初孤注一掷转向i的加拿大北电破产了。
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纷纷再次调头,由i向-转。为什么转向-而不是转向-呢?这是因为i采用的就是机制,只能往-转。
全球最大的i服务提供商美国lear--ire公司的业务重心也由i转向了-,于2011年9月宣布与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基于-标准的产品与设备开发。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