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转,冷暑交替,转眼来到了元符二年。
杨怀仁也从一个偏偏少年景长成一个年近三十的胡子大叔。
当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二十大几,后代自然还是年轻人,可古代男子风行蓄须,杨怀仁也只好进乡顺俗。
而有了胡子的杨怀仁,固然依旧秀气俊逸,却也是凭空多添了几分老成稳重的意思。
二丫头已经嫁进羊家,还为羊乐天诞下一个女儿。身在京中,二丫头无法经常回家看看母亲和哥哥,自然多了一些书信来往。
不过她也是个有心人,京中有什么动静,她都会记载下来告诉哥哥知道。
实在杨怀仁阔别朝廷身在江南,同样对朝堂上的事情了如指掌,而且消息也更全面更过细,根本不用二丫头多此一举。
只不过这是妹妹的一片心意,杨怀仁自然是心中感谢。
实在这五六年来,朝堂上的变更可以说大,也可以说不大。
说大呢,是由于朝堂上的权利格式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些变故,会有老人下往,也会有新人上来。
对于一些事情的讨论,也有一些变更,不过党争的局面斗来斗往,也不离利益和权利争取的根本,所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杨怀仁方面,固然也有人时不时提起他位高权重只身在外又手握兵权之事,但赵煦一直以来都给压了下往。
从这一点来说,赵煦的性格固然有变更,但对杨怀仁的信任,还是没有变的。
说道赵煦的性格,可真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一开端重掌皇权大肆鼓动党争,扶植拥护自己的权臣上位,打压元祐老臣。
到后来新臣盘踞朝堂大半壁山河,可新臣之间同样有权利和利益的争取,章惇这棵大树一直挺拔,倒是干倒了刑恕等一干对他权威形成要挟的人。
变法依然在进行,只是从一开端专心变法,到后来意气消沉,赵煦也变得不再那么关心了。
和年轻人忘记最初的理想有些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天子,处在不同的时代,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
当初高太后垂帘听政,他被压抑的久了,自然心怀励精图治之志。
等后来变法初见成效,大宋在杨怀仁等人的努力下开疆拓土之时,赵煦又感到他已经是千古明君了,对于变法后来的阻碍和迟滞,便也不那么在意了。
加上新党内的几大团体为了谄谀天子,不断往宫中进献美女从而牢固自身权势,便让赵煦开端有些耽于政务,沉迷酒色。
这样的过程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多次,似乎每一个天子登基掌权之时,都是有一颗当千古名君的大志向的,惋惜后来真正保持下来的,似乎寥寥无几。
权利的奋斗让人身心疲惫,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后宫佳丽三千,对天子来说都是千年不变的蚀骨蛆毒。
在杨怀仁看来,天子的事情,还有朝堂上的那些争斗,他不想掺和,也掺和不进往,或者说掺和进往也是自寻烦恼,所以他自知转变不了,也就不往虚耗自身实力。
变法固然没有成功,但也不是一点儿效果没有,加上杨怀仁以及他背后的能量做出的努力,最少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国家的稳固还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经济上就不用多说了,杨怀仁知道他赚的钱太多了,一个天文数字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如还利于百姓。
比如新式的蔬菜如今已经是寻常老百姓家中饭桌上稀松平常的蔬菜,价格已经与传统的蔬菜并无不同。
即便如此,种菜卖菜仍然是赚钱的,只不过从重利变成了薄利多销而已。
其他如餐饮方面的各种生意,杨怀仁都尽量降低利润,把实惠留给宽大百姓。
有趣的是,杨怀仁的生意搞薄利,逼的其他和做同行生意的人也不得不随着搞薄利,全部市场逐渐趋于稳固,倒是变相平衡了贸易的过度发展。
军事上,大宋固然依旧不能说战马充分,可比起十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更。
不论从西域、吐蕃或者走海路从大食等地引进的马匹,每年数目都以万计,加上本土繁育的,大宋部队固然依旧无法和辽国相比,但也可以说不再缺乏战马了。
军人的素质,也有了一些提升,不过仍然是良莠不齐,像武德军这样的部队,大宋还很找不出第二支。
倒是有几支处所部队素质有了明显改观,不论是杨世虎所带的无为军,还是从武德军中走出往的将领或者皇族子弟,到了其他处所部队,也让那些破败不堪的处所厢军产生了好的变更。
杨怀仁和他的兄弟们自然获得很滋润,不过这可不是懈怠,武德军的练兵可从来都是严苛的。
很多初进了武德军的人都感到受不了严苛的练习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但呆的时间长了再让他离开,却谁也不愿意走了。
集体意识和对一支部队的情绪方面,武德军是大宋唯一无二的,当然还有饮食,这一点是已经是天下共知之事。
杨家的孩子们个个茁壮成长,宗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