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最近才想明白一件事,或许脊髓区域,也不是那么高贵,也不是不可以打开。”
“而且,在打开之后,我们在做局部针刺电极的微电流刺激时,范围可以更广,点位可以更加精准,部位可以更多,也能够抢救出更多的功能。”
“通过家兔马尾区域的周围神经电刺激,我们可以确定,脊髓区以下的周围神经的走形和电通路是完好的,它们并没有像糖尿病那样,已经对周围神经造成损伤……”
对一个新病种的治疗研发之所以难,就是难在,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入局。
患者的脊髓不可能被切掉!
手术术者也不可能轻易打开患者的脊髓区。
都不能看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何作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是在动物试验中作切开术练习,家兔的脊髓区域是正常的,哪怕是切了下来,又能有什么用?
因此,廖镓可以将临床病种复刻到动物身上,就成了很好的破局点。
让方子业大概先能知道患者是个什么样的症状,然后根据症状,再通过打开脊髓区局部,具体地去看内部的情况,从而积累打开脊髓损伤家兔脊髓区的经验。
有了经验之后,再回到临床,然后再优化动物试验模型,如此往复多次,就形成了良好的正反馈,而且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可接受的‘毁灭性’打击!
临床中有一项原则叫不伤害原则,就是说不管是手术也好,药物治疗也罢,都不能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一点原则是最不好控制的,也是将大部分临床课题拒在了门外的主要原因。
找到良好的破局点是关键。
“活体的脊髓与死亡后局部萎缩的脊髓是完全不同的生态!~”廖镓在阅读着患者的脊髓区,不断地搜集着自己觉得关键的部份,以备后用。
“廖哥,视频已经拍下来了,你也已经看过了这么久,如果你看完之后,我就要进行开放下的局部微电流刺激了!”
“在没有找到脊髓区可置换的替代物和手术之前,我们不能随意地对局部的脊髓区域进行切除和置换处理。”
“这个时候,我们要找的思路,就是促进局部功能的再生,可能需要通过物理、药物等手段。”
“我的想法是,第一,我们先做一批针刺电极恢复的模型。”
“第二,我们做一批局部注射生长因子或类生长因子集群素的动物模型。”
“第三,我们做一批营养神经药物局部灌注的动物模型,以此来观察三者之间的区别!”
“如果效果比较好的话,我们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联用!”
方子业目前的脊髓、神经治疗术只有3级水平,他能做到的,也就是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先提供一些思路!
想要治疗的整体水平再有精进,除非是方子业找到了关键的‘突破点’,如某个关键性的技能得到了大突破。
或者是自己的思维闯入到了非常敏感的节点,使得脊髓、神经治疗经验获得比较大的突破,激活新等级或者是进度条!
这需要自己不断去试探,也需要自己不断去思考。
毕竟自己的这个面板,它不能随意地“无中生有”,否则的话,有这么多学识点,莫说是脊髓损伤。
哪怕是渐冻症,方子业也能把它捅穿了……
突破一个病种治疗好,获得更多的学识点。如此不断地正向反馈,哪怕目前只获得了面板几年,临床上也没有几个病种还能留下空白,除非是有新发现的、没有被定义的病种……
方子业只是说了思路,并不代表今天就必须要把这些操作都做完。
今天方子业要尝试的,依旧是脊髓局部区域被暴露打开后的针刺电极的微电流刺激术。
因为脊髓区域已经打开,所以方子业同时可以上上去的针刺电极的数量并不少!
一次性上了膜和硬脊膜打开的,就是通过钝性挑开的方式,用比较平滑的钝性切口打开。”
“打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暴露局部,以获得更好的操作野,张教授,后面的时间还长,我们先做几例吧……”
“而且相应的理论,我也还要整理一下。”
方子业一边解释一边走,脱下手套后重新站在了洗手池面前,开始洗手:“张教授,王教授,其实脊髓区也是可以被打开的,并没有我们之前所想的那么可怕。”
“脊髓内部,可能也不是绝对的网状结构,突破了一点,便可能对患者的功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于神经外科的理解,在大脑中,比较重要的脑质结构也不是不可以进行部分切除的。”
“脊髓有些类似于颅内的脑质,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容纳、营养和保护神经!”
“不过,除此之外是否还具备其他功能,暂时还不得而知。”
“但应该可以大胆推测的一点就是,最外层的髓质,可能就是营养和保护的作用,并没有实质上的功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