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只有那些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人,才有资格获得。>
就连车间的八级钳工易中海都没有。>
至于丁秋楠的自行车,还是用她父亲大学配发的自行车票买的。>
真正意义上来说,李东来的自行车,是这个小家庭的第一辆自行车。>
(呃,这个年代,《新婚姻法》还没有影子。)>
所以,丁秋楠决定陪着李东来一起去供销社好好挑选。>
正阳门供销社距离轧钢厂足有十里地。>
两人骑着自行车也就是二十分钟的事情。>
...>
此时,夕阳西下,天边泛起滚滚红云,为这个陈旧的城市增添几分鲜艳。>
路上行人身穿的蓝黑单调衣裳镀上一层红光,也显得格外生动。>
过了十字路口,来到供销社门前。>
李东来单脚着地,让在车座上侧着身子坐着的丁秋楠从上面跳下来。>
然后,把自行车停放到了一个竹竿当着栅栏围着的区域。>
里面已经停满了自行车,还有一个老大爷蹲坐在马扎上。>
大爷不时起身,把停歪了的自行车摆正。>
有点后世停车场的感觉,不过不收停车费。>
站在供销社面前,李东来抬头细细打量这个附近最大的供销社。>
供销社有三层楼高,墙壁依然是用青砖垒砌的,不过外墙涂上了白色石灰。>
经年日久,白色外墙已黑污污的,带着雨水留下的陈年污迹。>
浅绿色的木棂窗在夕阳下,泛着满满的陈旧感。>
“进去吧,等一下供销社该下班了。”丁秋楠在旁边柔声催促。>
李东来每到一个新鲜的地方,总要四处张望许久,这让她很不理解。>
当然,丁秋楠以为李东来从农村来的,没见过大城市的繁华。>
才会如此好奇!>
“嗯。”李东来收回目光。>
和丁秋楠肩推开两扇黄漆斑驳的木门,进入了供销社。>
正阳门供销社很大,足有十来间房子大小。>
分为两个区域。>
东侧卖副食品、针织、日用、五金、布匹、文具等。>
西侧卖自行车,家电等贵重生活用品。>
副食门市部,白灰墙上贴着‘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红纸标语。>
靠墙是一排方形的砖木结构货架,一溜石灰砖砌的台案上是木制玻璃面的柜台,还有供营业员进出通道的可掀式木盖板。>
李东来目光在副食品架子上巡回,很快就看到一排玻璃瓶。>
玻璃瓶中装满了橙色液体。>
北冰洋汽水!>
来到这个时代,李东来就再没有喝过饮料。>
怀揣215元,他决定奢侈一把。>
李东来走到柜台前,笑道:“售货员同志,拿两瓶北冰洋。”>
售货员大妈正在织毛衣,听到声音,脸子顿时耷拉下来。>
“我说你这个同志,怎么一点眼力见都没有,没看到我正在...好,我这就给你拿。”>
待她抬起头,看到李东来那帅气阳光的面孔,喉结抖动一下,不满的话语吞了回去。>
从货架上取了两瓶北冰洋,递了过来。>
李东来掏出一毛钱,接过汽水,笑道:“谢谢。”>
他刚要转身,那位售货员大妈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