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王崇古站起身来,选择了告退,今天入宫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各级有司奏闻大事,要分析其中的矛盾,而不是干巴巴的一句话,《管子·明法》言: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足利义昭,是大明永乐年间册封的倭国国王,为了介入倭国,足利义昭这面旗还是要用的,能接受足利义昭留在大明,那是因为足利义昭已经没有实力继续当倭国国王了,就是个大(借)义(口),反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绝嗣。
舟车劳顿,小孩子承受不住。
“臣和王次辅的意见是一样的,他投降与不投降,都不影响大明的政令推进。”张居正和王崇古在这件事上,态度完全一致,不接受投降,已读不回。
世袭罔替,世袭官的顶端,这就是殷正茂要的,自己当国王,哪有背靠大树好乘凉?
张居正总是处于政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一个无情的政治机器。
稳定,世袭罔替,在大明腹地,对于世袭官阶级是一种习以为常,可对于海外总督府,那是一种奢侈。
“自上次国姓正茂上奏说要大明收税之后,吕宋总督府开始设立府州县等衙门,这开了个好头,吕宋也不缺少官吏了。”朱翊钧说起了殷正茂请大明收税的后续。
在吕宋逐渐安定下来后,殷正茂当然要进一步王化吕宋。
渊阁来议事,在没有确定要做的时候,不便让更多的人知道。
王崇古、万士和、王国光和张居正分作四方,奏疏在中间的桌子上放着,秋天的脾气比夏天还要阴晴不定,这风往往都伴随着雨忽然而至,一场秋雨一场寒,张居正让人拿来了几件大氅披在了身上。
“如何是好?”等所有人看完了敕书,张居正才深吸了口气,询问着众人的意见。
大明需要人才,各个行业都是嗷嗷待哺,分科治学势在必行,但也容易变成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激进派的王崇古立刻说道:“陛下思虑极为周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做就是了。”
“兹事体大,恐动摇江山社稷之举。”万士和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件事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是了,动教育就是动乡贤缙绅、势要豪右的根本。
高阳何氏为何灾年不减租?何氏已经彻底完成了兼并,为何还不肯给生民一条活路?对何氏而言,劳动者、穷民苦力,最好没有土地,甚至没有任何生产工具,因为如此一来,劳动者将别无选择,只能靠出售劳动力为生。
这是劳动异化为商品的过程。
何氏之所以敢这么做,能这么做,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对知识的垄断,进而对权力垄断,劳动异化为商品的整个过程,是结果,不是原因。
“没事,他们会自己骗自己的。”王崇古摇头说道:“你高估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们的勇气了,哪有那么多人敢铤而走险的?放心干就是了,造反这事儿,轮不到他们。”
“轮不到他们?”张居正眉头一皱。
王崇古信誓旦旦,语气格外确认的说道:“顶多骂两句罢了,拥有的越多就越怕失去,只要不是被逼到了角落里,有那么一丝丝的生存空间,就很难彻底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势要豪右所拥有的庄园、桑田、田亩、长短工、家财,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他们的枷锁。”
“穷民苦力一无所有,没有枷锁,所以才会落草为寇,才会洗劫何氏,杀何氏满门,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我是过来人,这事儿听我的就是了,大胆的干!除了能叫唤两声,还能做什么?软弱和妥协,根深蒂固,要我说把太学纳入皇家理工学院得了,不必区分,都能考举人进士,都能做官。”
王崇古真的非常确定的了解势要豪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