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 > 军史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4/4)

上一页朕真的不务正业章节列表下一章
有声小说,我读书在线收听!
蛮不讲理的插个队,那是破坏秩序,可是你若是肯扔一两银子出来,这是尊重,不是羞辱。

“谢!”沙阿买买提取了几分杂报,扔出去银子的时候,他看到了对方的气度就觉得怕又是个不收嗟来之食的君子,没成想,对方丝毫不介意。

一两散碎银子不少了,大明京营军卒一年也就十、王如龙、刘显、汪道昆等等,都是在平倭的时候,涌现出的忠良。

徐渭在京师并没有依仗,他不是张党晋党,勉强能算个浙党,毕竟浙党嫡系的沈一贯的父亲和徐渭是同事,都是胡宗宪的幕僚,但徐渭并没有在面圣之前,前往全浙会馆,徐渭很清楚也很明白,他不是也不能是浙党,只能是帝党。

万历匽武的覆辙之中。

即便是万历年间的振武,大明武将们的地位,仍然在文官之下,兴文匽武之风虽然得到了遏制,但在张居正、朱翊钧走后,仍有再次爆发的可能,大明振武的风力,也需要利益复合体去维护。

徐渭和陛下聊完了倭国之事,就聊到济民渠之事,十年的大工程,但凡徐渭看看杂报,就清楚了其含金量,徐渭要把握风力,聊起了此事,探听着大明未来的动向。

“王次辅也不是无的放矢,他希望济民渠的第一期,一年为限的工程,能够形成一个经验,进而在大明进行,兴修水利,增加耕地,以工代赈,安置流民。”朱翊钧没有隐瞒的想法,告诉了徐渭,王崇古的打算。

大明毛呢官厂发展已经告一段落,王崇古把主意打到了都江堰这个数千里之外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培养以工代赈的经验,四川是一块很好的试验地,人地矛盾极为明显,流民很多,这是王崇古履行自己入阁的政治承诺。

《天下困于兼并纾困流氓疏》,官厂是一种办法,水利是王崇古思考的另外一种办法,自己动手修水渠、修路、垦荒,垦出的田亩,用于休养生息,让百姓能在残忍朘剥之下,喘一口气。

这条路自古有之,比如朱翊钧的农学老师徐贞明的老师马一龙,就用这种办法垦荒,将第一年收获投入下一次的垦荒之中,如此推动垦荒之事,安置百姓。

如果都江堰济民渠第一期工程得到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在水文丰富的地区,就可以将经验推而广之,贵州、湖广、南衙、浙江、福建、江西、广州、鸡笼、吕宋,都怎不缺水,更多的水利工程意味着更少的流民、更多的良家子、更多的田亩、更多人口、更多工程必然带来更多的技术革新、会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潜力。

大明几近于枯竭的国之根基百姓,会在清丈还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大明几近于崩溃的向心力,也会再次凝聚。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好好好。”徐渭连道了三声好,颇为感慨,谁整天说王崇古是佞臣的,搞得徐渭在长崎都这么觉得,结果现在一看,这分明是弘毅忠臣、经民济国。

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看法自然不同。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朕真的不务正业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