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聚集人马,又与南匈奴右贤王去卑联络,得到数千骑兵,前往救应。>
杨奉、董承见援军到来,合兵一处,大破李傕等军,斩首数千级,献帝车驾得以继续东进。>
杨奉见胡才被乱军所杀,便叫董承与李乐保护车驾左右先行,自己与徐晃、韩暹、去卑断后。>
正值十二月,天气严寒,董承请献帝弃车而行。>
献帝与伏皇后相互搀扶着来到岸边。>
李乐寻找一舟作为渡船,但因为河堤高,献帝下不到船去。>
伏皇后的兄长国舅伏德叫人把在乱军中拾得数十匹白绢抱过来,拴缚献帝腰间,放下船去。>
行军校尉尚宏用绢包裹伏后,背着下到船中。>
李乐仗剑立于船头,护船至对岸,再回渡众人。>
等到彼岸,献帝身边只剩十多人。>
杨奉找到一辆牛车,载着献帝、伏后来到大阳(今山西运城平陆县境内),在一瓦屋中住宿。>
有老人送来粗茶淡饭给献帝与伏后,二人进食难咽,在杨琦的劝食下,方才吃了些许。>
献帝问如何封赏李乐等,杨琦说:“如今之势,除了县令、郡守、州牧,什么三公,位列三公之上,反正都是有名无实,只要听着趁心就行。”>
次日,诏封李乐为征北将军,韩暹为征东将军,起驾前行。>
正行间,太尉杨彪、太仆韩融寻来,君臣俱哭。>
韩融奏准,前往李傕、郭汜军营求和。>
李乐、杨奉等护驾至安邑(今山西运城境内),苦无高房,献帝、伏后居住在茅屋中,无门关闭,四边插荆棘作为院墙,君臣在茅屋中议事,将士篱外侍卫。>
李乐寻找一些浊酒粗食让献帝、伏后膳食,见帝后难以下咽:“就这些浊酒淡饭,也难寻找。百姓若有这样饭食,不知能高兴成啥样,当知足了。”>
献帝默然,勉强进食。>
李乐、韩暹又联名保奏部下二百多人为校尉、御史。>
献帝听从杨琦意见,分封之,来不及刻制印章,便用胶泥制成形状,刀锥刻写,全不成体统。>
韩融说服了李傕、郭汜,放归了公卿、宫人。>
这年大荒,百姓都吃野菜树皮,饿殍遍野,河内太守张扬送来米肉,河东太守奉献绢帛,献帝稍安。>
董承、杨奉商议,差人先往洛阳修复宫院,欲奉车驾回归东都。>
李乐不从,与韩暹执意留居河东。>
杨奉劝说,李乐说:“就是想叫天子知道百姓苦难,吾等造反则是渴望天下太平,百姓不再遭难,也使天子知道民众力量及人心所向。”>
李乐不欲依附朝廷,坚持留在河东,直至病死家中。>
汉献帝刘协在安邑封赏护驾人员,郊外祭祀后,经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县),走太行八陉最南侧的轵关陉,途经箕关、轵县(河南济源南),从孟津回到洛阳。>
献帝此次东归,从兴平二年(一九五年)七月启程,至兴平三年(一九六年)八月至洛阳,足足用了一年时间,途中复杂多变,险象丛生,一代帝王跋山涉水,野餐露宿,如此艰难跋涉,惶惶不可终日,累累如丧家之犬,世所罕见。>
古时大部队非战时行军,一日行程标准为三十里,称为“一舍”,故成语“退避三舍”,指的就是后退九十里。如果有军情或军情紧急,一日可行两舍,甚至三舍。洛阳距长安九百汉里,董卓挟持献帝西迁时,裹带百姓、宫人,只用了月余时间,而献帝东归却用了足足一年之久,其艰难可想而知。>
其间离奇变故较多,人物纷杂,战事频发,散见于各种史载之中,特归纳综述,不能详尽。>
且说杨奉、董承奉献帝还都洛阳,见宫室烧尽,街市荒芜,侍献帝在断垣残壁中的小宫居住,百官都站在荆棘中朝贺。>
朝贺毕,献帝聚众卿商议,一面遣使往山东宣召曹操入朝,辅佐王室,一面下诏改兴平为建安元年(一九六年)。>
话说袁绍探知献帝东归,被李傕、郭汜一路追杀,意欲前往救驾,又恐公孙瓒乘机侵袭,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聚众商议。>
沮授曾多次奉劝袁绍迎驾天子,见时机又临,再次提醒袁绍,应把汉献帝这张“王牌”抢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军生于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无人真心起来保卫天子,安抚百姓。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
沮授的意见遭到郭图、淳于琼等人的反对:“汉室衰微已经很久,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这时就是所谓‘秦失其鹿,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