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时极为主观,如徐铁英说“我什么时候有这么大本事了?”时,其描述为“嘴角笑着,眼中却无笑意”。>
陈保国嘴角似乎扯出了笑纹,又似乎没有,但他确确实实的展现出了“嘴角笑着,眼中却无笑意”的主观感受。>
陈保国是着名演员,也是中国当今演艺行当水准最高的演员之一,但与人艺活跃的大多数演员一样,他是一位好演员,却不是一位优秀的学者。>
作为影视演员,主要角色在每一部戏中的戏量往往达到数百场,而能够承担主要角色的演员,通告量往往又十分密集,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场戏一场戏的去探究角色的行为动机。>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知道怎么演戏,但却忘记了探究这种表演方式的深层逻辑。>
而徐容看到陈保国的表演之后,脑海当中立刻生出了几个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通过何种内部技巧才能达到这种心理状态?>
陈保国或者说国内绝大多数演员都是方法派,方法派的诡异之处在于,很难由结果逆推过程,其方法也不具备可复制性。>
但既然是可行的方法,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
他之所以买那么多笔记本,绝非担心自己顶着“一代大师”的偌大名头被锤。>
《北平无战事》的剧本他2009年就拿到了,对于剧本、人物的了解大抵也只身为编剧的刘合平可比。>
站在这个行业的巅峰,他不相信任何同行能把自己从头压到尾的,除非他自身完全没有任何准备,以至于对人物的理解出现了颠覆性的偏离。>
《北平》从导演到演员,除了倪大虹,其他同行他要么没合作过,要么上一次合作是在几年前,对于每个人的状态、准备、技术,他其心里都不太有底。>
之所以做如此全面的准备,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每一个同演者的情况,在保证正常自身发挥的同时又能保证其他人不受影响。>
在徐容观看素材的同时,同一条素材也在另外一台电脑上播放着,只不过比起观众只徐容一人,这台电脑前的观众就稍微多了点。>
陈保国握着剧本,望着电脑上定格的画面,不大在意地问道:“拷走了?”>
居中的刘合平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道:“一大早他的助理就跑过来了。”>
“哈哈哈。”>
“哎,你们猜他看到之后得是什么表情?”>
孔生坐在刘合平右侧,道:“这样会不会给他造成太大的压力?”>
这场戏昨天他们从开机拍到七点。>
之所以这么奢侈是剧组刚开机,还处在磨合期,刘合平和孔大头都不敢把进度赶太快。>
其次是刘合平来回核算几次之后,发现最初的预算可能会剩的有点多。>
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因为在最初,他预估的预算是一亿三左右。>
但如今他怎么算都花不到一半。>
首先是演员方面,七成的演员都是降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尤其是徐容、陈保国两位天价演员的零片酬,直接减少了近四千万的成本,至于不“友情”的演员,当初选角时已经被干掉了。>
其次,全戏原本会用到的大量特约被人艺、中戏以及北电教师分包,而群演则被中戏和北电的学生分包。>
这些人的开支只有两点,吃和住。>
但是《北平》的拍摄地点主要是京城和河北,也就导致了只用管饭以及三辆负责接送的大巴,根本不会产生住宿成本。>
最让刘合平感到徐容抠门抠到极致的,是正常内地剧组三倍效率的香港剧组,也是他自己的团队。>
也就是说,真正的人力费用的投入实质上只有孔大头的导演团队。>
可是《北平无战事》卖了整整六个亿!>
他每每想起这个数字,都为徐容感到担忧。>
特么的那么多钱还这么抠门怎么花的完?!>
“那肯定不会。”>
陈保国、王庆详、倪大虹同时出声否定了孔大头的担忧。>
徐容的表演自信不是一天建立的,也绝对不会因为别人的一两场戏而打击到。>
一个顶尖的从业者,都经历过失败、挫折,但也正是这些失败、挫折让他们对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产生了坚定不移的自信。>
坐在身后默默地刷着手机的王恺道:“哎你们看,人艺和中戏骂起来了。”>
“那不能,中戏怎么会跟人艺骂起来,那不闹笑话嘛,人正儿八经的打断骨头连着筋,当年人艺就是由老人艺话剧团和中戏话剧团合并成的。”>
“说是为争徐容。”>
“争徐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