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很长一段时间或距离的步频是不变的。而其余选手,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这些分段上均有较大的上下波动。我的话尤其是过了60米后,波动就越发明显。”>
“那这个波动越小代表着什么呢,看看这一组数据,贝利破世界纪录时全程步频变化非常小,全程最大与最小步频仅差 0. 1 步/秒,前 10 米就达到 4. 63,一直保持到 30 米,从 30 ~60 米他的步频上升到 4. 72 步/秒,在最后的 60 ~ 100 米段步频又回复到 4. 63 步/秒,。”苏神认真的看着大屏幕说道:“所以他的全程步频变化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线。”>
“那么我们要提出一个假设。相对其余选手来说,博尔特全程的步频是较低的,是否较低的步频能维持较长的时间,且不容易疲劳?”点了点鼠标,苏神道:“虽然博尔特是步频类型,但是因为生理条件的关系,他的步幅天生就很大,打个比方跑百米40.5步,别人跑49步,从能量分配角度,你只跑了他的 80%左右距离。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我国运动员还是外国运动员,只要正确激发了六秒定律,那么基本上都会在自己的绝大多数运动员都会在第30-34步开始降速。如果你步幅大,27步就到60米了,那么你可能要80米以外才会进入前面说的生理自然降速阶段,如果你步幅小,32步才到60米,那么65米左右你就自然开始降速。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机制,人不可能长时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频率上,而在全程中只有通过升、降频率来完成百米跑,所以怎么稳定,成了一个关键。”>
“但又是不是步幅越大就越好呢?”苏神看着下面说道:“那肯定不是。”>
“因为即便是步幅,超过博尔特也不是没有,比如布隆菲尔德(百米跑过39步半)。如果你考虑人体的生理比例,看步幅指数,加特林,贝利.科尔,麦克.罗杰斯等等都比博尔特更好。因此国内单纯扩大步幅的思想并不适合所有人,减少、消除冗余的“扩大步幅”,步频 步幅搭配才是最好。毕竟现代短跑的本质就是,以蹬为基础的高速位移中的放松技术,因此我们要确定按照人体个人的生理条件打造每个人不同的黄金步幅步频配比才是未来趋势。”>
“我们国家陷入了人们通常将步长与步频当作“因”,而把跑速当作“果”,即人们通常认为的“有怎样的步长与步频,就会出现怎样的跑速”。”苏神道:“大部分人都是从优化步频与步长角度入手,对专项速度的提升进行研究。可其实步频、步长和专项速度间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跑速属于运动员处在跑动状态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移运动学参数,但步长与步频则属于时空结构参数,双方是从不同角度对运动员跑动中运动学指标进行描述。”>
“那怎么做才是最合理呢?很早就有类似说法,比如即合理速度=运动员最大步长 94.12.9%x最大步频 95.1±3.5%。因此未来我们也要在数学模型研究上下功夫。若想有意识地促进步长增加、单步时间的减少,其实必须会使跑动力连续性与各个环节的用力系统性、共济性遭到破坏,会给人体跑动速度带来不良影响。实际上,对短跑运动员而言,其跑速主要会受到高速跑放松能力与高速摆动能力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应该重视对人体高速摆动能力进行反映的运动学参数,并围绕其展开深入探究才会更加科学化和体系化。”>
兰迪都在下面听着,点点头道:“把整个人当成一个整体机器运行吗?这个观点有点意思啊。对吧老伙计。”>
正说着呢,就看到拉尔夫.曼陷入了沉思。>
根本不带搭理旁边的兰迪。>
因为苏神这个说法,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