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 > 恐怖小说 > 重生香江大富豪 > 第598章 技术好服务好(修)

第598章 技术好服务好(修)(3/4)

上一页重生香江大富豪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我看书在线收听!
而“泰兴号”沉船的价值更是价值连城。

正在打捞的“泰兴号”沉船,船长50多米,宽约15米,重1000多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华夏帆船。1822年1月,“泰兴号”在印尼沉没,当时船上载有近2000名乘客、船员,以及价值连城的华夏瓷器,这些陶瓷大都产自德化。有完整“月记”款识,为当地传世品。直径(大)18cm (中)14.5cm (小)9.2cm。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

“泰兴号”沉船古瓷中典型的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兴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菊花纹青花盘,寿字纹印青花碗,圈点纹青花小碗等。从这批瓷器纹饰上看极富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比比皆是。以兰花、菊花等花卉图案为例,笔法流畅,布局疏朗,雅致而清爽。而青花料则大部分运用了石子青等国产青料,发色晕散,相对柔和。特别是“兰、竹、菊青花盘”具有典型的蚯蚓走泥纹,体现了德化民窑的风格特点。这些产品在德化的桐岭、岭兜、后井、东头、石排格、后所、宏祠、布伏山、垵园、窑垅、石僻子、竹林子、苏田等窑址都有出土,其造型纹饰与泰兴号沉船古瓷完全相同。

清代德化是青花瓷的生产,清代是德化青花瓷生产的全盛期,全县除美湖、盖德两个乡尚未发现清代窑址外,其他乡镇都有清代窑址。清代青花窑址跃增到177处,为历代窑址数最多的一个时期。德化窑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开始生产,到了清代已经成熟并趋于精美,在技术上和质料上完全体现了它的科学性能。釉下青花以氧化钴为主配成颜料在坯体上作画,外施无色透明釉,高温烧成。由于青花是画在釉下,色料本来很细,经过烧制以后,完全熔化在胎釉之间,显得光滑平润、晶莹透彻,色阶丰富,又不易受外界氧化、酸化影响,不致腐蚀脱落。所以青花瓷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受到普遍欢迎,青花瓷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德化青花瓷的生产和飞跃。几乎所有的清代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全县。甚至最僻避的深山密林,没有村落的地方都可找到清代的窑址,其中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尤其是城关的宝美村、浔中村、高阳村、隆泰村和三班镇的泗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生产,老人、妇女和儿童把瓷业作为家庭副业,青壮年农忙务农、农闲务瓷,仅高阳村清代窑址就达23处,重重迭迭,遍布每个山头。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二万五千人。由此可见,当时德化青花瓷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从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来看,有的瓷窑只有一个商号,但大多数青花窑址都发现有两个以上商号,如“丰盛、丰裕、胜玉”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当时德化青花瓷窑的生产,是一户人单独经营,或二至几户联合经营,而以联合经营为多。联合经营时,先由各户分开制造瓷坯,烧窑时合起来共同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各自制坯、合作烧窑”的生产方式。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和销路,考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他们必须少花时间,多出成品,即不能精雕细琢,追求繁褥的加工。同时也不能粗糙。因此,逐渐形成了德化民窑青花朴实无华的民窑艺术风格,体现了不事雕琢的民间艺术特色,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外销明末清初,泉州港、漳州月港衰落,厦门港兴起,德化瓷器转从厦门外销。特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厦门设海关,由户部派员“榷征闽海关税务”之后,德化瓷器更大量由厦门出口。此外,德化青花瓷还通过大樟溪及支流直达安平港、福州港,然后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重生香江大富豪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