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 > 军史小说 > 埋葬大清 > 第二百六十章 大明军队把三哥给揍了

第二百六十章 大明军队把三哥给揍了(2/3)

上一页埋葬大清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我看书在线收听!
家所需,甚至都无力供应京城。

京城的粮食,更多的就得依靠外部输入,比如辽东,江南,交趾等等产粮高的地区。

现在江南有一多半土地都种上了桑麻,这也就意味着江南一带的粮食产量肯定会下降,要是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那可是事关上亿的江南百姓!

但是等朱劲松从瑞金一路晃到了泉州,拿到了锦衣卫收集来的资料之后,朱劲松整个人却有些懵。

问题居然出在了朕的身上?

改稻为桑这事儿,最开始是浙江布政使在征求了户部的意见之后开始推行的。

浙江布政使的理由很简单大明种粮食的地方多了去了,尤其是交趾布政使司和象林布政使司那边,更是一年能种三季稻,少一个浙江也不算什么,但是从浙江开始推行改稻为桑那就不一样了,最起码能试着让百姓先富起来不是?

后来户部跟内阁一合计,觉得这事儿也不是不行,大不了就先挑一个地方试行,成了固然最好,不成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然后,户部和内阁就把这事儿报给了朱劲松,而朱劲松也是点头同意了的。

在得到朱劲松和朝廷的允许之后,浙江布政使就挑了一个地方开始试行,并且从地方的财政里抽出来一部分钱粮,用来劝说百姓改稻为桑。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其他地方的百姓眼看着试点那里的百姓变得富裕了,一个个的就有些坐不住了!

凭啥他们能改,我们就不能改?

改!

收完了去年的粮以后,大量的百姓都选择了不再种植水稻和小麦、玉米之类的粮食,而是选择了种桑。

更操蛋的是,这事儿是各个地方农会挑的头,等江苏布政使和广东布政使知道的时候,桑树苗都已经长的挺高,难道还能让百姓把桑苗全毁了改种粮食?

这可把江苏布政使和广东布政使给愁坏了,随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先怎么解决问题大量的百姓都改种了桑树,会不会影响到来年丝绸的价格不太好说,但是这粮食的缺口却是摆在眼前的。

要是再因为缺粮而闹出来什么乱子……

为了解决问题,江苏布政使和广东布政使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交趾和缅甸、象林等地,打算直接从这几个地方大量采买粮食,经由海运运到这几个地方之后再让百姓钱购买。

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操蛋这几个布政使司的百姓都能通过种植桑麻赚钱,赚到的钱用来买粮食也绰绰有余,而海南几个布政使司的百姓也通过卖粮食赚到了钱,兜里也变得富裕起来。

里外里就没有谁亏钱,朝廷甚至可以多收到一些税。

这要是单纯的从治政角度来说,改稻为桑这事儿不仅没什么问题,反而能算得上是好事儿

大明现在有三十多个布政使司,几个布政使司放弃种粮,全力往丝织方面使劲,本质上就跟草原那边几个布政使司光放牧而不耕种的情况差不多。

草原的牛羊不值钱,这几个布政使司的丝绸也不值钱,交趾的粮食同样也不值钱,但是草原的牛羊运到江南诸省可以换成丝绸,运到交趾可以换粮食,这就等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发展到最后就是谁也离不开谁。

但是,这事儿也不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正所谓前面有车,后面有辙,当其他地方的百姓看到了这四个布政使司的百姓通过种桑麻赚钱,其他地方的百姓会怎么想?

如果有更多地方的百姓开始改稻为桑,那交趾的粮食还能不能供应的起?就算能,粮食的价格又会不会因此而一路高歌的上涨?

总之,改稻为桑的背后,绝对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问题。

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朱劲松就再也没有晃悠的心情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埋葬大清章节列表下一页